第四十八章 古琴(3)-《大时代的梦》
第(2/3)页
宋代《琴史》中说:“昔圣人之作琴也,天地万物之声皆在乎其中矣。”晋时嵇康作《琴赋》曰:“众器之中,琴德最优。”也就是认为在各种乐器中,古琴是最好的,具有最优异的品德,最适宜君子作为修养之具。琴音的松沉旷远,能让人雪躁静心,感到和平泰然的气象,体验内心的祥和喜乐;琴乐的洁净精微,能让人感发心志、泻泄幽情,化导不平之气、升华心灵意境。
归根结底,就是以七弦琴中的“含至德之和平”(《琴赋》),来养成君子“中和”的品德、达成“乐教”的目的。尤其是道家“大音希声”(老子)、“至乐无乐”(庄子)的思想,在七弦琴中能得到最好的体现。琴音的低缓悠远、缥缈入无,让人由抚琴听琴而进入一咱超乎音响之上的“无声之乐”的意境,体验到“希声”“至静之极”的境界;庄子将这种虚静的、通乎天地万物的境界称为“天乐”,“以虚静推于天地,通于万物,此之谓天乐”(《庄子·天道》)乃是一种天人相和、无言而心悦、超乎音响感受之上的精神境界。
故音乐者,所以动荡血脉,通**神而和正心也;故宫音动脾而和正圣,商音动肺而和正义,角音动肝而和正仁,徵音动心而和正礼,羽音动肾而和正智。此谓五音相合入耳,而感动于心肝脾肺肾,而得仁义礼智信之正,得其正则疹疠之气不入而寿矣。
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就十分重视“乐教”的作用,甚至认为,人之学应“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把音乐作为人格修养的最高境界。其实,自古以来,中华文明就不是一个与世隔绝的。
但我们对古琴的认知,不应该只停留在乐器及其所表达的喜怒哀乐,古琴的声音结构及文化蕴涵,乃至它所表征的“回归自然”的人文意义,都更值得关注,王鹏说,“我所认为的古琴,应该是一种天地精神和人文情怀综合的表现。”
先不说古琴与中国的儒释道都关系匪浅:儒家“琴者,禁也”,琴用来修身养性,塑造品格;道家“琴者,心也”,心的律动跟音乐产生关系,“心同吟同,则自然亦同”;佛家“攻琴如参禅”,佛祖听海潮声而顿悟,声音之道可与禅通。
古琴的丝弦有效弦长和琴弦所能承受的张力,正是432赫兹,这是与宇宙最协调的频率,而古琴的五音也暗合五行。从这方面说,“以小见大,这些声音动荡你的血脉,流通你的精神,令你的思想发生变化,才产生哲学层面的思考,也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仁义礼智信’”。
正如司马迁在《史记》中说:“故音乐者,所以动荡血脉,通**神而和正心也;故宫音动脾而和正圣,商音动肺而和正义,角音动肝而和正仁,徵音动心而和正礼,羽音动肾而和正智。此谓五音相合入耳,而感动于心肝脾肺肾,而得仁义礼智信之正,得其正则疹疠之气不入而寿矣。”
说的正是五音“角徵宫商羽”对应五行中的“木火土金水”,又对应到我们的身体“肝心脾肺肾”。所谓正音以正心,在王鹏看来,这也正是古琴的作用之所在。
而制作一张琴比较合理的时间,是两年左右,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修行。据王鹏说,好的琴让人肃然起敬,形制上圆中带方,声音九德俱全,“奇、古、透、润、静、匀、圆、清、芳”。
他做过的乐器很多,有古筝、琵琶、二胡、中阮、杨琴、柳琴等,但古琴是最爱,“生命属性,就是为这个来的”。
他继承和筛选了古琴样式中的20余种,并设计了90多种新的样式,其中“倚道琴剑式——无痕”便是代表作之一。琴心剑胆是他创作的来源,以儒者之心,画无痕之剑,取名为无痕。
在机缘巧合之下,王鹏还耗费十几年做了一百张样式不同的古琴,他笑称,“这些式样在古代应该都有,只是古人太忙了,我今天把它重新做出来,替古人完成了一项工作。”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