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长灯万卷,学海道山-《柒重楼》
第(2/3)页
许文强如获大赦,转身狼狈地逃出了那间要命的办公室。
……………
“所以,”林逍观赏着许文强脸上那兀自心有余悸的表情,“这就是你后来为什么宁可跑那么多趟图书馆,也不愿意把书借回来的原因?!”
2.
“小叶老师,今晚的谢师宴你不去吗?”
叶心抬头看了看站在门口的那个女老师,想起来这次谢师宴在同学们的邀请下办得很大,宿管阿姨和看门的保安都被邀请参加了,也没少了她这个图书管理员。
她摇摇头,微微一笑道:“不了,反正我也不是什么任课老师,就不去凑热闹了。”
一个小时前高考刚刚结束,送走了一批批考生之后,便不会再有人来了。因此今天图书馆的灯也熄得很早,外面的各间阅览室和走廊都是静悄悄、黑漆漆的一片。
办公室里唯一的光源就是桌上那盏古风样式的铜质宫灯,明黄色的暖光映在叶心那宛如少女的面庞上,更衬得她的微笑明丽动人,连同为女性的老师看了都不由得一怔。
叶心目送自己的同事转角下了楼梯,也摘下眼镜揉了揉眼睛和眉心。休息了片刻,她合上了手中那本已经翻至末页的书,起身走出办公室,下到了一楼的图书层。
在乌黑一片的书架间行走,却没有任何的不便。叶心其实并不近视,她的眼镜从来都没有度数,只是一直都被她用来遮挡某些她认为不妥的东西——比如眼神。
准确地穿过玄幻、言情小说的区域,走过文学书架,绕过新闻报刊。叶心走走停停,一路看一路找,最后在摆放历史典籍的书架前站住了脚。
她伸出纤细的手指在哪一排排书脊上轻轻掠过,片刻后便找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从书架上抽出了两本书来。
是《墨子》和《史记》。
叶心对于自己要找的东西心里显然十分明确,她在两本书的目录上分别简单地扫了一眼,便翻到了对应的页码。
《墨子·耕注》有云:“夏后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之。夏后、殷、周之相受也。”
《史记·封禅书》曰:“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皆尝亨鬺(shāng,释义:烹煮牲肉以祭祀)上帝鬼神。遭圣则兴,鼎迁于夏商 。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沦没,伏而不见。”
叶心要找的东西,叫做“九鼎”。
华夏目前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是司母戊鼎,而这“九鼎”,则是华夏的代名词,以及王权至高无上、国家统一昌盛的象征;夏、商、周三代皆将其奉为象征国家政权的传国之宝。它们远比司母戊鼎更大,历史更是悠久;只可惜,早已不知所踪,渐渐的成为了一个传说。
至于她为什么会对这种虚无缥缈的东西感兴趣,原因只有她才清楚。
或许这九鼎也是关于那个人的秘密之一……
当她还叫叶无心、还是剑痴的时候!
叶心还记得第一次在办公室见到某个学生的时候,他们有过一次简单的交谈:
……………
“你爱看书?”
“当然。不看书,怎么当学霸?”
“那你看过《左传》吗?”
“当然看过。”
叶心稍微往前凑了凑身子:“知道‘一言九鼎’里的那个九鼎吗?”
林逍皱起了眉头。《左传》是最早记录九鼎的典籍,相传在夏朝初年,夏王大禹划分天下为九州,令九州州牧贡献青铜来铸造九鼎,象征九州,将全国九州的名山大川和奇异之物镌刻于九鼎之身,并将九鼎集中于夏王朝都城。
“但是也就是个传说,虚无缥缈的东西而已啦。”林逍最后用一句话草草总结了一下,他总觉得“九鼎”这个词给他一种很莫名其妙的感觉,和他最近总是重复的梦境一样莫名其妙。
叶心沉默半晌,又问:“那你知道,所谓‘三长两短’,作何解释?”
林逍对老师的这个问题显然有些没反应过来:刚才不是还在讨论神话吗?怎么变成成语了?这脑回路转得够快的……过了一会儿才说道:“指意外的灾祸或事故,也是对人的死亡的一种婉转说法。”
“……”叶心默然。
“老师,还有什么事吗?”
“没什么事了,就是看你喜欢看书,聊聊而已。”
……………
叶心把书放回架子上,按原路走出了图书层。“天黑了,该下班了。”
3.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