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唐奇说的虽然遛,但很多人都不相信。 世界上哪有这么好的制度? 知道学习知识的成本有多高么。 一个乡下的小地主,穷尽一辈子的积蓄,都不一定能供养出来一个能称之为读书人的小辈! 要不然世家豪族,哪儿来那么丰富的人才储备? 要把小辈送到私学里去读书,没有世家豪强的支持,你想屁吃! 就算只想认识几个字,好找个账房先生的工作,以后吃喝不愁,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在西汉,认字与否,几乎就代表着阶级! 就算是底蕴丰厚的世家大族,也不可能保证族里每个子弟都能受到培养,只能择优选择。 家族的族学,也不是随便哪个族人都能上的! 每个世家大族里,都有一大批穷苦又没天分的族人,大字不识一个。 对他们来说身为世家族人唯一的好处,不过就是饿不死罢了。 获取知识的成本如此之高,也正是世家大族得以抗衡皇权,和皇家共享天下的原因之一! 刘彻推进公学,搞察举,都是为了破解这个循环。 可又怎么会是那么好破解的? 察举推荐上来的人才,就算是出身贫寒,也往往接受了当地大族的支持,必须做出回报。 东汉演化出特有的二元君主制,很大程度上也出自于中央皇权,和地方大族争夺治理权力的结果。 但当唐奇淡然的回答出众人的刁难,并对义务教育的各种细节问题一一解释过后。 再顽固的人也不得不相信,在那个神奇的师门,这种事竟真的存在! 公孙弘忍不住问:“请恕本官无礼,敢问安定候,贵师门治下,究竟有多少民众?” 所有人包括刘彻在内,闻言都竖起了耳朵。 这个问题很重要! 如果只有几千几万人的规模,也就不需要太过惊讶。 最多感叹感叹师门创始人的好心罢了,对大汉而言没有参考价值。 一旦超过十万,就有必要好好研究研究。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