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章 宁受刀剑,不弃百姓!-《这个三国很核理》


    第(2/3)页

    不得不说,祊亭之战规模虽然不大,却是一场极有意义的攻防战。一众诸侯皆为此战果而作歌而舞,以为庆贺。

    在后方仍旧没有坏消息传来的时候,袁绍也算暂时松了口气,并且在军中大摆宴席,款待一众诸侯,甚至在与诸侯推杯换盏间,还不忘忙里偷闲为自己的机智点个赞。

    林子初虽有大才,但胃口终究还是太大了,竟妄图一战吞并我的冀州,无疑是痴人说梦!

    如今我都快打进徐州了,邺城方面却至今未有消息传来,足可见之前是孟德和左治多虑了。

    冀州毕竟疆域辽阔,弄不好等我拿下徐州时,他林子初还未打到邺城也说不定。

    如今大耳贼只剩残兵败将困守临沂,击破此城简直易如反掌,届时自己突入琅琊,便能一鼓作气攻至郯县,彻底拿下徐州!

    一念及此,袁绍眼中的光芒越来越盛,隐隐有壮志得酬的快感。

    嗯,眼下虽然小胜,但还是不能大意。

    自认优势在我的袁绍,却仍在心中告戒自己不能得意忘形。

    所以,他做出了一个稳妥的决定。

    “诸位!”

    只见袁绍站起身来,高举手中的酒樽对众诸侯大声笑道:“且满饮此杯,明日便一鼓作气,攻下临沂,生擒刘备!”

    “攻下临沂,生擒刘备!”

    当前形势一片大好,众诸侯自然肯卖袁绍的面子,当即纷纷附和道。

    一片欢歌笑语中,袁绍和众诸侯已经预见到了拿下徐州,裂土分疆的美好时刻。

    唯独袁绍左下首的曹操,虽然也举杯附和,但目光中却始终带着一丝忧色。

    他本能的感觉眼下的情景有些不对劲,却又察觉不出哪里不妥。

    ……

    翌日。

    当袁绍率领十七万大军兵临城下时,刘备早已在城头做好准备。

    刘备身后,沮授、张绣、徐晃、黄忠等人赫然在列,只是不见了典韦和林夕。

    祊亭断后一战,为了给刘备争取足够的时间,林夕和典韦率领着两千陷阵将士,足足浴血拼杀了四五个时辰有余。

    最后林夕见敌军已经全部涌上城头,估摸着刘备已经走远了,这才下令撤退。

    饶是如此,也被袁绍军的前锋一路追击数十里,最后靠着化整为零战法方才逃出生天。

    此役,两千陷阵将士活着回到临沂的,只剩了不到八百人,林夕和典韦皆身受重伤,不可谓不惨烈。

    而刘备安全撤退至临沂后,二话不说当即给郯县发了一封军令,让荀或尽起郯县留守之兵来援。

    至于许久未露面的沮授,这次非但没有撤离城中百姓,反而号召鼓动百姓一同守城。

    此前泰山战线是名副其实的一条线,泰山诸城都在一条官道上,而袁绍也只能沿这条路进攻,所以沮授有充足的条件一城一城撤退,一次一次的撤离百姓。

    可如今,临沂背后正是琅琊郡腹地,可谓是一马平川,根本无险可守,任凭沮授计算得再精准,又能将百姓撤到哪里去?

    所以眼下的临沂城,几乎已经成了徐州军最后的防线。

    一旦被越过,徐州将再也无法阻挡曹袁联军的攻势!

    城楼上,沮授看了看城外的敌军,面色依旧平静,却向刘备一拱手道:“主公,贼军势大,在下虽然在城中临时募集了万余名百姓共同守城,但临沂也是断断挡不住的。若真到事不可为的时候,还请主公以大局为重……继续后撤。”

    刘备皱眉反问道:“公与,某继续后撤,便是以大局为重?”

    沮授再拱手道:“不错,主公在,大局就在。”

    闻言,刘备一阵沉默,目光望着前方,不知在想些什么。

    关于之前林朝要求不能让刘备有任何损伤的命令,沮授早已收到,虽然已有后手,但此时还是请示一番为妥。

    刘备答应也就罢了,若刘备不肯答应,又真到了紧急关头,沮授绝对会毫不犹疑命人带着刘备强行撤离。

    说实话仗打到这个份上,沮授真的已经尽力了,而且也的确发挥得很好。之所以还是陷入了如此尴尬的境地,原因正如袁绍想得那样,林朝的胃口太大了。

    大迂回战略说白了,就是出其不意的绕后偷家。虽然留下了泰山郡作为缓冲空间,但仅凭刘备这点人马,想阻挡袁绍还是有些困难。

    尤其是袁绍鬼才般想出了换家战术,并将之执行后,难度就又增加了几分。

    所以,沮授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将琅琊也让出去!

    战端不可轻开,但开不可轻止。

    到了这时候,曹袁联军与徐州双方都没了后退的可能,也都只能一条道走到黑!

    莫说损失一个琅琊郡,只要能全灭曹袁,就算再搭上一个郡,沮授也认为是值得的。

    某在,大局就在?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