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1章 “托塔天王”和穆铁柱登场!-《1936国足在柏林奥运》


    第(2/3)页

    在一般的中国中锋位置排行榜上,大姚肯定是毫无悬念的第一位,但在第二的位置上一般都习惯将穆大叔排上——即使王治郅和巴特尔都是出去打过NBA的。铁柱大叔未必硬实力比王治郅强,但国人对他难免还是有一份特殊的情节在里面。他是70年代的优秀球员的代表,身高2米28,身体强壮有力,身板厚实,明显比姚明高、厚、壮,比一般的篮球队员更是要高一头多,宽一倍半——那个年代的亚洲球员远没有现在的高,前锋在190-195,中锋200左右,穆铁柱站在场上,自然是鹤立鸡群,极为醒目了。他的伟岸出世,当时在人民群众中是一件轰动的事情,就如姚明对于80后、90后一样。那年头要能看一场穆铁柱的球相当不容易的,球场往往是人山人海,被围得水泄不通,最风光的时候,到东来顺吃饭,从王府井路口到东来顺短短的几百米路常常被人群堵得过了饭点都脱不了身。——当然是有种民族情结啦:我们中国人也是有高大威猛的。

    对那个年代的人来说很振奋,可事实的真相恐怕就有些令人难过了:

    穆大叔的身高并不像姚明那样的是正常生长的身高,他其实是一位巨人症患者。小的时候四处流浪,一家五口以要饭为生,后来一家人流落到边疆,当时那边的生活比内地要好,生活也才稳定下来,结果16岁那年身高就达到了2米——但他家族都很矮,他曾经笑言:“不知道小时候吃错了什么药,结果长了这么高。”极具生长的身高未必是什么好事,这导致他面部很大,有明显的巨人症特征,跑动迟缓,脚还不打弯,打球很晚,基本功几乎没有,体力槽也时常不足——

    可就是这样一位除了身高别的条件都不突出的球员,却能成为一个时代的领军人物,不得不说是与他的苦练分不开的。

    无论别人怎么说穆大叔慢、笨、糙,陆逐虎还是不由得相信他的实力,直接选择附身,然后抽取年份——结果抽出了1979这一年,刚好是张卫平获得世锦赛得分王第二的下一年——这一年中国队也获得了亚锦赛的连冠。

    不过,要说1979这个年代,关于穆铁柱还有另外值得铭记的传奇事迹!

    至今还让球迷门津津乐道的,自然是当年他率队两胜“美国队”的经历了——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之后,美国篮球才开始真正进入中国,4月美国队派出了由全美大学明星组成的球队,号称“美国国家队”出访中国。中国方面派出了当时国内的“常胜之师”八一队迎战美国大学生明星队。八一队的五名当家主力球星都是国家队里的核心人物,那时候国家队12人一多半都是八一的球员,而且他们之间的配合也很默契。穆铁柱、邢伟宁、匡鲁彬、郭永林、吴忻水让美国队感受到了中国集体作战的威力,八一一战告捷,结果大学生队不服气,又要打一场,仍然是八一队获胜。这在当时可是很轰动的,美国队也很意外。于是,四个月后,美国人再度排出一只球队访华,与四个月前的大学生明星队有着根本的不同。

    嗯,也许听回去的大学生们说了中国队实力不错,美国人也很实诚,直接排出他们能拿出来的最强球队——

    那年的NBA总冠军球队,有总决赛MVP昂塞尔德领衔的华盛顿子弹队——也就是后来的华盛顿奇才。

    相约与中国最好的八一队再次进行比赛。

    NBA总冠军球队集体出访外国——这恐怕在后世也是很少见的情况了吧。

    而且当时子弹队阵中不仅有昂塞尔德,还有另一位名列“50大巨星”的名人堂成员,身高2.06米的大前锋埃尔文·海耶斯!他与身高2.01米的昂塞尔德组成的强大内线,就算是竞争历史最强NBA内线双塔也是有资格的了,堪称来自NBA的顶级实力。

    当时的子弹队和八一队也正好代表了两种完全不同的篮球风格,个人和集体的较量。美国队内外线结合得好,但个人打法也多,往往一两个人就能解决战斗。好在当时八一队在组织进攻上也不算太吃亏,里外结合,外围有投手,内线有穆铁柱、邢伟宁。美国队凭借超人的身体素质不断上演空中接力,八一队的扣篮也毫不示弱,穆铁柱和邢伟宁上演暴扣好戏。虽然85比96,八一队最终还是输了,但11分也不算太丢人,半场时只落后1分,八一队在NBA总冠军子弹队面前展现了顽强的作战实力。

    小时候读到这样的故事,陆逐虎总会很振奋——穆大叔这些事迹可都是画进了“小人书”的,直到后来也能明白难免还是有对方给“面子”,不会玩得太过火的情况,就像罗德曼带领球队访问朝鲜的那几次一样。

    后世会诟病老一辈的过分夸大那时期的运动员的能力,说他们真到世界大赛上表现并不好,也只能在亚洲窝里横。

    可是到了今天,中国队甚至已经在亚洲横不了;

    世界大赛,也没有拿出更亮眼的成绩;

    有什么理由对他们横加指责甚至看不起呢?

    起码穆大叔在队友、对手们心目中还是很高的,就像姚明曾说:他老爸一辈子在穆铁柱面前,只拿过两分...

    无论如何,要感谢那个年代以穆大叔为代表的运动员带给国人巨大的鼓舞!

    ……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