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1章 国漫起源!铁扇公主!-《1936国足在柏林奥运》


    第(2/3)页

    无论是画面、配乐、中国化的表现手法,这部电影都称得上是当时那种条件下的杰作了,即使嫌弃他民国时配音演员的口音,黑白的画面——但那也是时代局限,看看二十年后在新中国不计成本、汇聚群英后,万籁鸣再度指导的第二部西游题材动画,《大闹天宫》,就可以想象得出能得到全面支持的万氏兄弟,能将动画艺术上升到怎样的高度。就算时至今日,也可以说60年代的大闹天宫仍然是我国出品的投资最大、制作最精良、艺术成就最高、在世界范围内影响最大的殿堂级代表作!

    叶公子有音乐才华,家里有资本,若是能对即将扬帆起航的万氏兄弟助一臂之力,在后世留名——对双方恐怕都是大有好处的吧!

    只是这个时候美帝的《白雪公主》还没有上映,叶公子不知道动画长片这种形式具有的惊人魅力和超强收割票房的能力,以为动画片不过是消遣娱乐之物,自然觉得陆逐虎是在出言讥讽他:依他的能力,只能搞搞糊弄小孩子的玩意是吗……

    连留洋——甚至就在欧洲长大的叶公子都这么想,普通民众自然更加不如,陆逐虎不得不感慨,国内如今如万氏兄弟这样的人物能有那样的远见卓识,真的是了不起啊!

    万氏兄弟很早就有制作动画短片的经验,积累了许多经验与技巧,同时也积极学习欧美的动画制作经验,在《白雪公主》大获成功之后,中国这些早期的电影厂资本家还不精得跟鬼似的,认定这事很有搞头,也萌生了制作大型动画的念头。新华联合影业公司专门成立了“卡通部”,聘请中国动画的先驱者之一万古蟾为主管,决定拍摄大型动画片《铁扇公主》。由万籁鸣、万古蟾联合导演。

    在那个时代,想做如此巨大的工程还是很困难的,何况上海已经沦陷了。正值抗日战争的艰难岁月,万氏兄弟动用了100多名工作人员参加制作,绘制了难以计数的手稿,结果在影片进入制作的关键时期后,出现资金的短缺,几乎使制作工作夭折,差点半途流产。幸亏上海财团“上元银公司”进行了投资,才得以最终完成。费时一年半时间,在1941年9月最终摄制定稿,形成达1小时20分钟、胶片长9700尺的今天仍可见的版本。

    电影于1941年底在上海的三个影院同时放映,反响热烈,获得空前好评,票房收入甚至超过当时所有真人拍摄的故事片,11月才在上海上映接近年终,票房收入却排名当年第八!

    之后又在香港、东南亚上映,所到之处无不一票难求。这之后万氏兄弟与电影公司本打算乘胜追击拍摄、续集《大闹天宫》,但日军悍然进入租界,制作方新华公司卡通部被迫撤销,耽误了整个一代中国人的动画创作激情,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从香港请回万籁鸣,他和唐澄在上海美术制片厂合作导演才弥补了当年的缺憾,并在艺术上登峰造极。

    《铁扇公主》创作的初衷是号召“抗日”的,后来《大闹天宫》的半途夭折也是因为日军高压统治——结果很有意思的是,这部电影恰恰在日本大受欢迎,甚至要远超中国,为几代日本动画制作人指明了方向——

    基本上电影上映后没多久,该片大卖的信息就传到日本,于是在次年的1942年《铁扇公主》被引进登陆日本院线,成为第三部在日本上映的中国电影,票房口碑上双双成功——在日本也取得了1942年上半年票房第五位的绝佳成绩。

    后世日本的动漫产业自然是非常发达咯,巅峰时期与美帝并驾齐驱,双分天下,但在这个时候,日本的动画文化还相当蒙昧,虽然也有制作动画的先驱,但在美帝动画成熟的技术和艺术表现力下,完全没有抵抗的余地。日本人也都批评本国动画动作单调,表情呆板,剧情莫名其妙。日本动画人只能开始对美式动画的盲目模仿,又招来“有形无神”的批判,逐渐完全被美式动画侵蚀,陷入迷茫。随着战争深入,胶片供应受限,本就弱势的动画制作更是分不到胶片拍摄。四面楚歌之际,迎来了所谓的“支那映画”——给他们一盏指路明灯。

    虽然是同行,也都学过美帝的经验与技术,但中国的这些大佬们可就会玩多了,许多别出心裁的创意都是极具民族风格,令人耳目一新的。

    他们除借鉴了美国动画片中的许多元素,还大胆吸取了中国古典绘画的元素,使中国山水画的风格被成功地搬上银幕。比如虽然是黑白画面,但用了中国水墨上色的技巧,细致而浓淡不一的灰色背景画面增加了“立体感”,分镜中屡有人物横跨屏幕的演出,又是中国戏曲的台风了。人物的细小动作、配音中自然流畅的“粗鄙之语”,更是传达出中国人独特的幽默感。就算因为技术限制,做不成全彩动画,但中国人也有鬼点子——万氏兄弟在电影放映中尝试用红色玻璃纸挡住镜头,使片中的火焰山放出红光,在黑白动画片中创造了彩色动画的效果……

    这些怎么不叫完全跟随美国后面东施效颦的日本动画人大开眼界!

    虽然陆逐虎怂恿叶公子去给《铁扇公主》制作电影音乐,但本身《铁扇公主》配乐也不错。当时配乐方面就被日本评论家大加赞赏。看过三四十年美国动画如猫和老鼠、唐老鸭等都知道,里面的“主角们”往往“不说话”,而是代以爵士乐,这甚至让当时的人认为动画电影就得配爵士乐。可中国人偏不,背景音乐被视为与美国动画不同的表现手法,完全不同的中国风格,这一点在后来的《大闹天宫》中尤为明显,戏曲式、锣鼓唢呐的配乐成为永恒经典。而《铁扇公主》的作曲者是后来星海音乐学院的创校校长陆仲任,被业界认为可能是为中国电影音乐创作最多的作曲家,他巧妙地以西洋乐器长笛、单簧管、大管、长号等对答、配置,将唐僧、沙僧、孙悟空、猪八戒的抑郁质、粘液质、多血质、胆汁质的个性表现得淋漓尽致,也匠心独运,充满民族特色——这位陆逐虎的本家创作这些音乐的时候也不过才二十多岁,还没有从上海美专音乐系毕业。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