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九章 景泰蓝(3)-《大时代的梦》
第(2/3)页
尤其到清朝时期,景泰蓝的制作达到了顶峰。康熙初年,清廷在武英殿附设的造办处中专设“珐琅作”,用以制造宫廷专用器皿。这时的制品不仅继承了明代景泰蓝豪华、古典、雅致的民族风格,而且镀金技术更为发展,器物表面多饰以珍贵宝石,镀金厚重光亮、宝石灿烂夺目,二者相得益彰,充分展示了皇家的富贵气派和金碧辉煌的艺术效果。
作为一种宫廷艺术,景泰蓝是明清宫中高贵的装饰艺术品,是皇室权力与地位的象征。再加上制作工艺十分复杂,既运用了青铜工艺,又吸收了瓷器工艺,同时大量引进传统绘画和雕刻技艺,是集冶金、铸造、绘画、窑业、雕、錾、锤等多种工艺为一体的复合性工艺过程,堪称集中国传统工艺之大成,因而自古便有“一件景泰蓝,十箱官窑器”之说。
景泰蓝诞生于皇宫,是皇家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皇宫大殿的主要陈设,亦是镇殿之宝。紫禁城金銮宝殿,或者是国子监辟雍宫、颐和园排云殿……在这些帝王尊属的殿堂,景泰蓝的宝石般光的芒总是令人赞叹。
乾隆四十四年除夕年夜饭,只有乾隆皇帝的餐具是景泰蓝,底下全部用瓷器...可见景泰蓝中国历史中扮演着怎样的地位,她是身份、地位的象征。
旧时的景泰蓝艺术品专供皇宫贵族享用、是权力与地位的象征。
与玉器有宫廷制作和民间制作,瓷器有官窑和民窑不同,景泰蓝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就没有走出过皇宫,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传承了600多年,具有纯正皇室血统的帝王级奢侈品。
现代景泰蓝的制作,在传承古典工艺的同时,又随着科技的发展而有所进步。着名作家叶圣陶曾经专门着文,仔细描写其制作过程。
景泰蓝以富于延展性的紫铜制胎,把紫铜片放在铁砧上尽打、焊接,最终制成需要的胎皿形状。制作工人根据设计画样,用扁铜丝蘸极稠的白芨浆贴在铜胎表面,如同画笔般绘出山水、花鸟、人物等种种图画。
由于白芨浆不耐火烧,所以铜丝还需要焊接,将铜丝牢牢地焊接在铜胎上,方完成掐丝。掐好丝的胎体,经烧焊、酸洗、平活、正丝后,便进入点蓝、烧蓝工序。早期的掐丝珐琅器多为蓝色,故名为景泰蓝,现代则发展为多种颜色。
点蓝工人将由硼砂、硝石和碱混合而成的色釉填到铜丝界成的空隙处,经过800度高温火烧,待冷却后再填一次色釉,反复三至四次,直到色釉与掐丝相平。
分别用粗砂石、黄石、木炭将凹凸不平的蓝釉磨平,使成品表面光润、晶莹灿烂,再在金属部位镀上黄金,经水洗冲净干燥处理后,一件斑斓夺目的景泰蓝便脱颖而出。
经过600年的发展,泰和坊景泰蓝已成为中华国粹,并已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创作人员日渐流失,作品日显珍贵。
富贵奢华的皇室气质、独具魅力的制作工艺以及充满潜力的收藏价值,使得景泰蓝的价格一路攀升,成为上层名流及收藏行家竞相追逐的佳品杰作。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