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朱元璋自认为他对粮长是极为不错的。 寻常百姓哪能得到他的亲自召见和赐宴呢! 这是常人想要求,都求不到的机会。 朕都赐给他们了。 他们难道还不懂的感恩吗? 在大明以前,主持乡村的各级,多是被称为乡官,两汉承袭秦制,朝廷是给钱的。 待到元世祖改革,搞得村社制说白了不过是蒙古及诸部族军士来监视汉民的一种手段,利用里长之类的来压榨百姓的工具。 朱元璋也是继承了这么一个白女票的制度,都是不给钱的。 当然了作为明初的粮长,权力还是蛮大的。 一个粮长平均要管理九千户,宋朝不过是两千五百户,元朝也就是五十户。 但朱元璋此举是为了照顾纳粮小户,一旦他们无法完成纳粮任务,这块空缺就要由粮长补全朝廷亏空。 他的立意也算是劫富济贫的一种,总归大明朝廷不能亏。 那谁有钱谁就要给朝廷做贡献。 面对朱元璋的提问,王布犁哼笑了一声: “粮长是向皇帝负责的,可一旦出现亏空,他们就得补缺,若不是天子颁布这个命令,谁愿意从自己家里往外拿粮食啊?” “他们那么富有,拿出一丁点粮食无伤大雅。” 对于朱元璋的这番一正言辞的回答,连知县吴卫都忍不住笑出声来: “郭主事,你是不是没怎么接触过乡民?” “嗯?”朱元璋看向一旁的吴卫,听着他道: “难不成你在元朝时候,也愿意把自己家的粮食都给交出去吗?” “无论是大明还是大元,百姓都不乐意把自己的粮食交出去。” 王布犁也添了把火道:“无论是穷人还是富人谁愿意主动交税啊,所以我才觉得郭主事有些时候的想法过于一厢情愿了。” 朱元璋没言语。 他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主打的就是一个省钱。 小户纳粮采取大家伙集款的方式。 各随粮付出十分加三的款子,作为运费(盘缠),自雇车船,并且在总统领粮长的带领下,赴仓交纳。 像苏州府等地的一些重税的县,每次运粮的民夫都超过千余人。 给朝廷送的税粮,还得交税的百姓自己出人力,负担运费以及沿途损耗,若是上交的粮食不好,还得让你补交。 必须得好的粮食上交,次的留着你自己個吃。 如此繁重的工作,经收与解运的事情,全都是粮长组织上税的百姓,代替官府完成的。 朱元璋只管收钱就行。 各地的税粮,也并不是全都落入老朱的手里,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留在本地供应地方开支,叫做留存,免得当地受到什么灾害,来不及调拨。 剩下的就是输送到其余地方,输送到京师,叫京运,另一波输送到地方州府县或者军卫所作为官军俸禄的叫对拨。 其中京运最为重要,是由粮长亲自押送,因为老朱还会照例款待这些粮长一顿饭。 税粮以米麦缴纳的被官府称为本色,用金银绸缎或者其他物品来折合米麦的价格的叫折色。 按照老朱的规定,本色归仓,折色上库。 “这么说粮长不可信?” 朱元璋微微眯着眼睛,他在努力的控制乡里,再努力的越过胥吏想要百姓少遭到侵害。 对于一些表现好的粮长也给与奖励,希望能够激励其余人。 王布犁哼笑了一声:“郭主事,粮长有好有坏,当然不能一概而论,我记得粮长制度在洪武四年设立。 我看卷宗的时候,洪武六年,苏州府粮长便纷纷以舞弊虐民而闻名。 嘉定县粮长金仲方等三人,巧立钱米色接近二十个理由,以此来盘剥粮户。 正米加五成收受,又勒令粮户以房屋、牲口、衣服、农具、水车、锅灶等折纳税粮。 或者一些无籍之徒,仅仅是勾结知县,而得到充任,待到当上粮长后,又与知县勾连,把粮区划分的犬牙交错,以便隐没户数。 要么就是靠着知县的势力,去家里殴打普通百姓,叫他们强行包纳本户的夏秋二税。 要么就是妄报灾荒,骗取朝廷赈灾的粮食,事发后,苏州府可没少死人呐。” 朱元璋对于王布犁提起的案子极为有印象,因为那是他极为愤怒,叫检校去把那些粮长连带着知县全都抓进南京,砍了脑袋后又送回本地去示众的。 他本以为杀了一批人之后,那些猴子会变得收敛一二,可听着王布犁的话,那还是有人敢继续糊弄朕! “咱也看过户部的数字,从洪武四年到如今这五年来,大明收到的田赋收入是蒸蒸日上的。”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