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这说一句妙手回春实在不是吹嘘的。 对于这个老郎中的医术,为了救人把自己都熬的晕厥了,可得好好补一补。 平安打定主意,回家之后把打辽东的战利品辽参都给送来。 无论如何,也是救了他义兄的性命,合该补补。 一家人都迎出来,询问到底怎么回是。 王布犁先是把他爹送进书房,向母亲等人说爹要写医术心得了,咱都不要高声语了,都去后院他给大家说一说。 一家人听着王布犁说自家老爹救了人,而且是拿人开刀后,更是大惊失色。 三弟王桂丁确实知道他爹有那么一个药箱子,就是给猪开膛破肚的,他还观摩过。 不过爹说先让他学习药理,这种动刀子的手艺,还得等他再长过十岁,手才会稳。 “爹与我说过这种医治手法,是压箱底的手艺,轻易不会拿出来用的。” 一家人听着老三王桂丁的话,也就没说什么了。 老三是家里指定的医学传人,这种手艺自然不会瞒着他。 平安听到这话,更是感动。 文辉哥是赚到了,若是陛下给王布犁赐婚,他怕是已然没了性命,谁敢给他医治啊? 那些御医也都束手无策。 “待到文辉哥病好后,咱必定同他一起来给王神医磕头,答谢救命之恩。” “三分治,七分养。”老三王桂丁自幼跟着老爹学习医术:“病人还需好好养着,否则即便是病好了,也会留下什么病症。” 其实就是后遗症的意思,王布犁明白。 “多谢小郎中叮嘱,在下记住了。” 平安认真的行礼,倒是让王桂丁有些脸红,他这属于第一次发话。 而且还没有出师的,根本就没有机会给人独自看病。 王桂丁只是跟在他爹身边,帮忙切脉,拿病人练手回答王神医的问题,理论同实践相结合。 “哈哈哈。”大哥王贯众揉了揉三弟的脑袋:“今后咱们家的医术传承就靠老三了。” 众人又聊了一会,才送别平安。 王布犁靠在竹椅上休息,随手救了一个人的性命,这让他感到有些得意以及满足。 咱果然是心善,见不得死人呐。 此时王布犁发出这种感概,完全记不起来就再几日前,他作为监斩官看了许多人被砍脑袋。 那些脑袋都被插在路上,成为宋典史上任的指引。 宋典史接到圣旨的时候有些发懵。 他一个从九品的典史,何德何能有圣旨啊! 纵然是县衙最大的正六品知县吴卫都没有接过圣旨。 这是第一次。 但里面的内容还不是他的。 好在是上面又提了把王布犁定为江宁县典史。 这就完全说得过去了。 原来是老丈人给女婿下了圣旨。 可王布犁不在,传旨的太监也并不在意,而是把圣旨交给了宋典史。 恭喜他连升三级,这可是在大明极为少见的。 陛下希望他去了句容县之后,能够好好干,一改以前家家户户造假钞的恶习。 宋典史感动的涕泗横流,恨不得再上战场给朱元璋拼命去,自是连连应声。 然后便不做停留的回去复命了。 众人这才从地上爬起来,一旁摆着的香案上的香还没有燃尽。 吴卫抬着链子,看了看圣旨,他万万没有料到,王布犁竟然只是从一个县衙小吏,成了从九品的典史。 放在外边,也是不入流的杂职,可是在京师内就是官了。 吴卫总觉得按照陛下的脾气,必然会给王布犁高升,毕竟李善长的长子李琪可就是几品官。 刑房第一狗腿温客觉得有些不可思议,咱老大怎么就成了最末等的典史。 在他的理解当中,怎么都得一步登天了。 从典吏到典史,除了知县以及县丞主簿之外,大多人都羡慕王布犁。 许多人一辈子都无法从吏员到官员的。 宋典史请吴卫把圣旨还给他,这东西他还留着传家呢。 吴卫见宋典史小心翼翼的把圣旨揣进怀里,连忙道:“最好找个好盒子包起来,莫要让你身上的汗给沾到了。” “对对对。”宋典史喜笑颜开的,脸上的泪还没流干:“吴老爷说的对,我这就去找个上好的盒子。” 然后一溜烟的跑了。 咱宋典史今后也是宋县丞了,县衙的二把手呢,正八品! 有了王老弟这层关系,咱将来定然不会在正八品待一辈子的。 最近一直派来监视王布犁的蒋环,也显得无所事事。 他知道王布犁会入陛下的眼,今后前途不可限量,可他也没想到陛下没给他升太高的官。 难不成是在锻炼他? 县衙里的不少人都觉得,王布犁虽说是大明第一位平民驸马,可他是不是有点不受天子的喜欢呐,所以才给他升了个如此品级低的官。 蒋环摇摇头,他要是能猜透天子的心思,就不会在这一线干谍子的活了。 不过县衙内很快就有回过味来的,王布犁是个有气运之人,多跟他亲近准保没错。 不信你看跟他称兄道弟的宋典史,连升三级。 连知县老爷的脚铐也都去掉了。 “吴老爷,咱的新典史什么时候来上任呐?” “对啊,这不得摆几桌庆祝庆祝。” 吴卫抬着自己的手铐,你们问我,我问谁去?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