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他开了两次科举,确实是南方的进士过多,而北方寥寥无几。 他一直都以为是南方儒家文化传承重。 毕竟北方自从大宋就没有握在手里。 “怎么讲?” “元代皇帝尽可能重用北人,而提防曾经反元的南人的做法,使南北隔阂的观念常驻人心。 元朝统治下的宋金遗民发现自己并未如朝廷曾许诺的那样重新联合起来,而是要在偏见的隔阂下交涉。 这种差异反映在北人与南人之间在政治、文化上的紧张关系。 前者被派遣南下,治理南宋的旧江山。 后者则无缘服务于新政权,还不得不与新来的北人谈判,被迫让出自己的本土利益。 南人指责北人没教养、没文化。 而北人则认为南人心胸狭隘、自以为是。 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很难达成政治上的调和。 蒙古人采用举荐而非考试的方式来选拔官员,在被元廷严重排挤的南人心中播下了怨恨的种子。 元朝覆灭后,他们为了扭转这种不平衡的态势,便寄希望于大明能够恢复科举制度。” 王布犁的这番话让朱元璋思考了许多,才点头: “是这样的。” 以刘伯温、宋濂为首的文臣,都是如此建议的。 他们代表的是南人想要在新朝站稳脚跟的心声。 洪武三年,朱元璋恢复科举,就是意识到了元朝南人无由晋升之苦。 但他本人更欣赏北人的坦率,因此也不愿过多地矫正重北轻南的局面。 南方在文化上具有优势——教育资源更多,文学更典雅,赞助和繁荣学术的社会关系更发达。 明代首次科举产生的进士中,有四分之三是南人。 待到了嘉靖之后,江南文风越盛,北人想要中进士难度不是一般的大。 朱元璋对这一结果很不高兴,直到前些日子又一度暂停了科举。 “你有什么法子没有?” “我?”王布犁惊诧的指了指自己: “郭主事,咱们两个也就是随便闲谈,还能谈出什么治理国家大事的政策来?” 朱元璋嘴上没说,但心中认定眼前这个小吏指定是有法子的。 他进入仙境当中的日子比咱早,谁知道他在里面学到了什么。 在朱元璋看来,王布犁可是一座深矿! “你快省省吧。”王布犁又给自己倒了半杯茶: “咱俩商讨这种事,要是被陛下晓得了,你兢兢业业干活的形象,岂不是前功尽弃?” “啊?”朱元璋也压低声音:“你对陛下这么害怕?” “谁不害怕啊?”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