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成仁-《少姝的山水》
第(2/3)页
“思羽士所言极是,饮酒是当有所节制。”嵇康看她一眼,“再者,酒不过是酒而已,不能因醉者有喜怒,便说酒也有喜怒。”
有所会心的思虑渐渐地在嵇康眼尾聚集,这个叫作少姝的小姑娘有趣得很,明明举止间还带着小孩子独有的夸张手势,措辞却有纹有路,谈言微中,对了,还多少有那么点意在言外,音在弦外的味道。
少姝自然不知道他想什么,但见先生无异议,添起酒来便不那么勤快了。
他们的交谈好似提醒了敛容肃坐的子猷,他撇下酒盅,率先又起了个话头。
“闻名之如露入心,共语似醍醐灌顶。学生曾拜读过先生之名篇——《声无哀乐论》,用心体会,尚有若许未解之处,今日见了先生,方觉茅塞顿开。”子猷仍不失时机地,想要更进一步探讨玄理,“人心不可左右,哀乐本于自然,借由声乐畅达之,其效应也非为‘治心’而已,如此作解妥否?”
(嵇康的《声无哀乐论》:魏晋玄学名篇。“声无哀乐”不仅是竹林玄学而且是整个魏晋玄学的主要论题。一直到东晋,人们仍在讨论这个论题。嵇康主张声无哀乐,意在强调鉴赏主体的主导作用,救儒家乐论之弊,从而体现魏晋“人的觉醒”的时代精神。)
少婵缩了缩身子,忍着笑,对坐回身边的少姝掀起了兄长的“老底”:“哪里是什么曾‘读过’,子猷哥哥他向来都《论》不离身的,憩间饭后,得有空暇,总要捧出来‘把玩’翻看,乐此不疲。”
“姐姐,其实你不比子猷哥哥‘把玩’的少吧?”少姝调皮地反诘道,一副你糊弄不了我的精明神色,她成心要打边鼓,“莫非你就没有哪处思忖不决,趁此良机,想要求教先生的?”
少婵定神想了想,又轻不可见地摇摇头:“没有,我坐在这里,静静地看着、听着,就很好啦。”
“咦——”,显然是少妍在作怪,起了一身鸡皮疙瘩也似,不停地来回挠动着臂肘。
少嫆嘴里刚填了个满当当,笑起来吭吭哧哧。
“搅什么,还不快听先生怎么讲。”少婵面上淡淡泛红,不轻不重地斥了两句,妹妹们这才收声。
“贤侄正解,心与之声,明为二物,而人之哀乐,当以心发其情感,各本怀有,遇声而有所触动。说什么‘声使我哀,音使我乐’,简直不通!情感若能强加于人,岂非滑天下之大稽?”嵇康的手优雅抚过身畔琴弦,滑出了一串动听声响,“ 便是在同赏一支琴曲时,人与人之间的领会也各有千秋;或同一人,此时此地换作了彼时彼地,一曲听来,感触亦生差别。”
这是在为子猷释其先前之惑:数年前听过“广陵散”,今日听来似有更动的缘故,关窍并不在乐曲,而在听者的心情上。
子猷甚为诚服:“发声以宣己意,哀者既不能使其乐,犹乐者不能使其哀,自以为是听过音声而涌现的哀乐,盖因先有凝内不畅之情,偶值闻听契机,得以流露而已。”
“见有人凭音声一舒心中悲欢,便说音乐是自有哀乐的,其荒谬,有如借酒宣泄过块垒,便说酒中含喜含怒是一样的了。对么,少姝姑娘?”嵇康说到这里,冲她灿然而笑。
少姝欢快地点着头,实在不能更赞同:“一棵树上,长不出全然相同的两片叶子,世间,也没有全然相同的两个人。琴者急缓、轻重、高低的抒发,是充满鲜活之力的,故每人每次每支琴曲,均为独一无二。”
“心是自己的,发乎于心的喜怒哀乐,是无法被规制的那一部分,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少婵望向嵇康膝旁那张琴的眼神,宛如打量老友,“幸而,琴声可做媒介,将人们心中相似相通的体悟连接起来。”
第(2/3)页